当前位置:首页 >> 风土人文 >> 姓名ABC3
    
文学大观园
5566音乐-5566QQ.com <body></body>
最新公告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本网站愿意与所有同仁共同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互相交流学习,以求深刻领悟。


 
琴台视频聊天

当前在线:196人
昵称:
密码:

琴台文苑视频聊天室

聊天室1 琴台文苑在线196人
必须填写昵称:
密码(游客勿须填写):

英语世界管理
最新新闻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中国科幻底气来自大国重器
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新篇章
坚持正确的思想理念 传承中华民族灵魂
冬日天寒,我从不怀疑春天的花朵
今夜
同学老照片
福寿康宁
微信记录怎样才能成为证据
张伯礼:中医药可及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脑健康日 关注健康从“头”开始
安徽省教育厅解读高考综合改革热点问题
广告
>
友情链接






统计数据
 ○-今日文章:0
 ○-文章总数:1508
 ○-今日访问:799
 ○-本周访问:4045
 ○-本月访问:8191
 ○-访问总数:5944011
  双击自动滚屏  
姓名ABC3

发表日期:2007年3月12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3191 次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郑 炎黄二帝血缘汇合成郑姓

 

    郑姓源于姬姓,其血缘的始祖可追溯至后稷。后稷是传说中的农业神,其母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帝喾的元妃。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是黄帝的曾孙。由此可见,炎黄二帝的血缘汇合成了郑姓。后稷下传二十五代是姬友,姬友生活在周宣王时,是郑国的始祖,即郑桓公。   

    战国时,郑国被韩国兼并,公子鲁率众出逃。人们在陈宋之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拥公子鲁为首领,为纪念故国,他们相继改姓为郑。   

    一、荥阳郑姓遍天下   

    韩灭郑后,在践土建城,此城址在荥泽的西北岸上,故名荥阳。因为荥阳是郑氏发祥、发迹之地,后来郑氏望族又多出自荥阳,所以自古就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   

    郑氏播迁呈纵横穿插状,迂回发展,郑氏子孙的足迹遍布了华夏大地。唐代是荥阳郑氏的辉煌时期,出了六状元、八驸马、十一宰相,史称上殿半朝郑,下殿满床笏   

    郑姓早在先秦时就出了一位名为郑国的水利专家,此后便名贤相继,累世不绝。郑国,战国人,他为秦国开水渠,灌溉良田四万多顷,使关中变成沃野千里,历史上称其渠为郑国渠   

    西汉有大臣郑吉。东汉有经学家郑众,传承其父郑兴《左传》之学,兼通《易》、《诗》,后世称郑众为先郑。其同时代人后郑郑玄,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吸收今文经学,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人称郑学。北魏有著名书法家郑道昭。唐朝有以《鹧鸪诗》得名的诗人郑谷和诗、书、画三绝的画家郑虔,此外还有大长和国国君郑买嗣,九位宰相郑、郑瑜、郑、郑等。南宋史学家郑樵,学识渊博,广涉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草木、虫鱼之学。元朝戏曲家郑光祖、郑廷玉,所作杂剧数十种,为后人所传诵。明朝有航海家郑和,他曾七次出使西洋,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与西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对台湾历时38年的殖民统治,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从而名垂青史。清朝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号板桥,擅长画兰竹,工于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号六分半书,亦能诗文,为扬州八怪之一。   

    当代有林学家郑万钧、作家兼史学家郑振铎、电影导演郑君里等。   

    二、郑姓名人   

    1.汉代经学家郑玄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   

    郑玄少年时做乡下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总要到学校读书,不乐于做小吏。为此,他的父亲十分恼怒。于是,他到京城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后来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典籍,最后才师从马融学习古文经。马融秉性骄威,只是派遣他的得意门生来辅导郑玄。郑玄在他的门下,三年也没见到过他,但郑玄日夜攻读,从不懈怠。一天,马融听说郑玄精通算学,便在楼上召见了他。郑玄趁此机会向马融询问许多疑难之处,问完便告别马融回到山东故里。马融很有感触地向学生说道:郑生现在离我而去,我的学说便会向东传播了。   

    郑玄学成归故里后,聚徒讲学,跟随他学习的学生有成百上千人。由于党锢之祸发生,郑玄跟同郡的孙嵩等40多人遭禁锢。于是,他埋头研习经学,潜心著述,遍采今文经学,融合古文经学,成为一代巨儒。   

    郑玄在整理古代文献上贡献很大,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注就采用了郑注。他还撰有《文艺论》、《驳五经异义》等。   

    2.明代航海家郑和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也作三宝。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最初在燕王朱棣府侍奉燕王,后来因起兵有功,累升为内宫监太监。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启程,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古里、锡兰等国。返航途中,再经旧港,酋长陈祖义抢掠商旅,郑和想招陈祖义归降,陈祖义诈降,而阴谋抢劫郑和船队。郑和事先得到消息,将计就计,大败陈祖义,将他押至朝廷斩首,郑和因此受到成祖极高规格的嘉奖。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九月,郑和再往锡兰。国王阿烈苦柰尔将郑和引诱到国中并索要金币,郑和不允,他就发兵企图夺掠宝船。郑和侦察到敌人国内空虚,出奇兵3000,出奇不意地攻破其都城,活捉国王阿烈苦柰尔及其家眷。皇上赦免不杀他们,各邦极受震动,来朝见的国家一天比一天多。   

    郑和每次出使,都是以明朝使臣身份向各国赠送礼品,并进行贸易往来。吕宋、马来西亚、锡兰等国国王都曾随郑和船队回访过中国。郑和每次都出色地完成出使任务,诸国使者前往中国朝贡络绎不绝,真正实现了成祖宾服四夷的愿望。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三月,一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古里病逝。由于其杰出的业绩和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在南洋各地都有以郑和(三保)命名的地名、庙宇,依然香火缭绕,很多人顶礼膜拜,以纪念这位杰出的航海家。   

    3.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成功生于日本,母亲是一位日本人。郑成功7岁时回到中国。此后他一直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并考中秀才,到21岁时又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   

    郑成功深得隆武皇帝赏识,被赐姓朱,改名成功,部下则称他为国姓爷   

    清军攻入福建以后,郑成功父亲郑芝龙见大势已去,就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当时23岁,还是个书生。他坚决反对父亲降清,因哭谏未果,便毅然出走金门,组织了一支抗清义军。在战争中,郑成功深感自己占据的地域太小,十分渴望找一个安全的据点。早在明天启四年,一伙荷兰殖民者用欺骗的手段侵占了台湾,并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台湾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于是这时郑成功有了赶走外国侵略者、收复台湾的想法。他给台湾的荷兰殖民统治者写了一封信,信中义正词严地指出:台湾是中华领土,限令你立即撤退,还我神圣领土。   

    但荷兰殖民者却不以为意。   

    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数万人从厦门出发,经澎湖到达鹿耳门。鹿耳门是台湾的门户,号称天险。郑成功让熟识地形的人带路,在夜间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了鹿耳门。天亮后,荷兰人发现海上和陆上到处都是中国军队,大惊失色,怀疑郑军是飞过来的。经过八个月的艰苦战斗,被围困的荷兰殖民者无计可施,只好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开发台湾,实行军屯,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抗击殖民强盗的一次重大胜利。郑成功这位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从此也彪炳史册,受到后代人的颂扬。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王 帝王后裔(1)

 

    王姓是当今中国的五大姓氏之一。从史传上可知,中华王姓是王者之后,即帝王的后代。据史载,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不久郁郁而终。其子宗敬见王政失坠,便毅然引退,带领家人迁至太原定居,当时太原人称其一家为王家。久之,宗敬一家便以为氏了。进入秦汉以后,太子晋的后裔在姓、氏合一的文化背景下,由王氏转化为王姓。这就是王姓的主要来源。   

    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周考王的后裔,在改朝换代时或出逃流亡,或夺爵失国,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他们高贵的出身,于是也以王为姓。此外,帝王赐姓,冒姓改姓,以及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来的途径。   

    一、王姓风流满史书   

    自宗敬在太原郡开姓立宗以来,王姓进行了六次大的播迁,其总的特点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是第一次大播迁,这次播迁使王姓从此出现分支。   

    据史料记载,秦二世胡亥即位时,任王贲之子王离为大将军,前往攻赵,楚将项羽出兵救赵,双方在巨鹿展开大战,王离兵败自杀,其子王元率家人迁往山东琅琊,世人称其为王氏琅琊。这就是王姓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播迁。而当时王离的次子王微,则仍留在太原晋阳。从此,太子晋开族的太原王姓,在中华大地上分衍出太原王琅琊王两大系统。这两大王姓又都可谓代代有俊杰、世世出英雄,不仅多大将,多领袖,多宰相,更有数不清的风流名士。秦有大将王翦、王贲、王离;西汉有塞外和亲的美女王嫱;东汉有民间传说以美人计密结吕布、谋诛董卓的王允。晋朝时,王氏盛名更是达到巅峰,有名臣王衍、王玄、王坦之,名满天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以及王导、王敦等名流。当时王姓与谢氏一起被誉为王谢风流满晋书。南北朝时出现画家王微、文学家王僧达;隋有名将王世充;唐有六岁能文的王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北宋有名臣王安石;南宋有抗金将领王彦、王忠植;金有全真教的创立者王重阳;元有以《西厢记》名垂青史的王实甫;明清有大思想家王夫之;近现代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王维舟、王稼祥等。今天,王姓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姓,王姓人遍布海内外,可以说,凡海水之所至,无不有华夏王姓立足于其间。   

     二、自古王姓多将领   

    研究王姓,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将领都姓王。在这些王姓将领中,第一个彪炳史册的就是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王翦,他与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仕秦昭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历三朝大将军。门第显赫的王姓大将还有西汉大将军王凤,他以外戚专权,其侄王莽甚至夺走了刘氏江山。此外,西晋的抚军、安东和征东大将军也均为王姓,分别为王、王浑和王弥;东晋镇东大将军王敦更是司马睿的开国功臣,与其兄王导外掌兵权、内执朝政,权倾天下,当时民间流传的童谣王与马,共天下即道出了王敦兄弟的权势之盛。隋大将王世充以镇压起义军而备受皇帝重视,而当他羽翼丰满后又扯起了起义大旗,废帝自立,建郑国;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王姓大将还有唐左金吾大将军王式。北宋出了个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自请解职的王守琦;南宋则有两位著名的抗金将领王彦和王忠植,还有武功大夫王坚。此外,王姓将领当中还有一位蒙古人,就是元末的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他是察罕帖木儿的义子,曾立下赫赫战功,总领天下兵马,后来成为明政权的心腹大患。清末王姓将领有王孝祺和王德榜,他们共同对抗太平军,又一起协同冯子材大败法军。   

    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也涌现了不少著名的王姓大将,比如被授予将军衔的王树声、王诤、王新亭、王建安;毕业于黄埔军校后任高级将领的王良、王世英、王尔琢等。他们是王姓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起义领袖多王姓   

    也许正是因为王姓人本为帝王之后的缘故,他们一心想恢复先祖的显赫与辉煌,因而历史上不断有王姓人站出来与统治者一决雌雄。   

    新莽末年的绿林军起义首领王凤和王匡对于王莽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巧合,因为王莽的伯父叫王凤、侄儿叫王匡,伯父促使他成就了今天的霸业,侄儿辅佐其朝政,而义军王凤、王匡却要打破这一切,后来王莽的江山果然在义军和刘玄的攻击下失守了。西晋时王如领导了南阳流民起义;唐末,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持续时间长达10年,夺取了唐的政治中心,建立了大齐政权。到了北宋,又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四川农民起义,最终建立了大蜀政权。元末,王权领导了襄阳红巾军起义;明末的王姓义军首领最多,有王自用、王辅臣、王嘉胤、王俊;清代出现了两位女性义军首领,她们是领导川楚起义的王聪儿和领导贵州南笼起义的王囊仙。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王 帝王后裔(2)

 

    四、王姓名人   

    1.外戚专权话王莽   

    王莽,字巨君,少年时已颇富心机。据传,他的伯父大将军王凤卧病时,他衣不解带地悉心照料,弄得自己蓬头垢面。王凤深受感动,临终前将他托付给亲姐姐孝元皇后,从此王莽开始登上西汉的政治舞台。为了彻底控制刘氏政权,王莽实施了一系列沽名钓誉的方案,比如在郡国发生灾害时,献田30顷,捐钱百万,并建房200所给贫民。这样,王莽的声誉日渐增高,为其上书颂功者竟达48万多人。汉元始五年(公元5),王莽毒死汉平帝,两年后即帝位,改国号新。   

    王莽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改革币制,推行五铢钱。王莽的改革最终因法令苛细、徭役繁重而失败。   

    2.“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是东晋宰相王导的侄子,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们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7岁时开始学习书法,不论寒暑,练字从不间断。他每天写完字,就到门前的池塘去洗笔砚。久之,池塘的水都被染黑了,人们便称之为墨池   

    王羲之特别喜欢白鹅。据说,山阴有一个道士为了得到王羲之的真迹,专门养了一群白鹅,在王羲之常去的地方放养。有一次被王羲之看见了,意欲求购。道士笑着说:我的鹅不卖,但您若替我抄一部《黄庭经》,我就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应允,抄了经文,领着白鹅回去了。这就是传说中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会于兰亭,面对满目春色,王羲之兴乐而书,写出《兰亭集序》一文,文中字甚多,且文体各异。后来,王羲之又多次重写,但都不如在兰亭所作。后来,兰亭之会成了高朋聚首的代名词。   

    王羲之平日并无意于攀结达官贵人,但他最终还是成了兖州刺史郗鉴的女婿,说来有一个典故。郗鉴在京口时,曾让门生去丞相王导家择婿,王导引来人去东厢。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公子都很出色,只有一人在床上袒腹而卧,似乎不知此事。郗鉴说:此人正合适。这个人就是王羲之。后人以坦腹东床来称门婿。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开辟了草、楷书结合的行书道路。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3.一代名臣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王安石幼年时已熟读经书。据说他曾三次到大学者周敦颐的门下求学,而周听说他心高气傲,有意想使他多碰钉子,便三次都闭门不见,王安石愤怒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的学问出自六经,难道我不能也从六经悟出些玩意儿吗?”自此再不去见他。后来,王安石任提点江东刑狱,此时周敦颐仕途偃蹇,还是他的下级。两人相见后,各言所学。过后,王安石仔细琢磨周敦颐的话,学问上大有长进。   

    王安石入朝以后,最初与司马光相交甚厚,后来因双方在政治立场上一个保守而另一个力主革新,于是逐渐疏远。在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实施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之际,司马光以朋友之间应互相督促行善的道理,数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放弃新法,王安石很不高兴。新法实施以后,司马光上书,历数新法的害处,他说:汉武帝对汉高帝的约束之法多有改动,于是盗贼满天下;汉元帝改变孝宣帝的政治,汉朝于是衰落。这样看来,祖宗的制度是不能变的。不久,名臣韩琦也上书规劝神宗停止实施青苗法,神宗似有所感,打算同意韩琦的意见。当时司马光为神宗草拟批答诏书,上有士大夫沸腾,百姓骚动之言,惹得王安石大怒,几乎辞职离去。   

    虽然司马光等竭力反对变法,但新法最终还是实施了,这主要得力于曾布和吕惠卿的帮助。每次王安石设计出一项新的政策,群臣如若反对,曾布等人一定在神宗面前反复剖析,使神宗变法之心不为众议所动。这样,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等相继出台。1085年,哲宗即位,不久召见司马光等商议,废除了新法,史称元更化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所有建树,在文学上也有很大成就,使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冯 冯姓起春秋

 

    据《广韵》记载,毕公姬高是周武王之弟,因受封于毕地,其后代逐渐以毕为姓。春秋战国时代,毕公后代毕万助晋国有大功,受封魏地。后三家分晋,魏氏立国,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在今河南),遂以冯为姓。河南冯氏另有一源,是郑国大夫简子受封于冯邑而得姓。河南两冯,均是冯氏正宗。   

    一、冯姓名人录   

    冯姓在历史发展中由河南而渐渐遍于天下。两汉是冯姓人播迁最广、成就最高的一个时期。当时,冯姓郡望逐渐形成。   

    冯姓代有名人出。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善于断大事。战国时齐有名士冯,楚有冯郝为大夫,韩有冯亭做郡守,曾抗拒秦将白起的攻伐。秦有大将冯劫、冯无择以及因揭露赵高而下狱的秦始皇右相冯去疾。汉有耿直老臣冯唐,出使西域的冯奉世,以勤政著称的冯豹、冯野王,八子俸禄超万石的冯杨,大树将军冯异,立下大功却从不居功自傲,堪为典范,此外还有平定边乱的冯绲。十六国时冯跋割据称君于北燕。五代后晋冯道出仕五朝八姓十一帝,任宰相几十年。隋有越国公冯盎,唐有广州都督冯元常、谏议大夫冯定。宋代冯京连中三元。明有教育家冯惟敏与其兄惟讷、惟健,以诗文闻名齐鲁,还有文学家冯梦龙。清及以后有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抗法将领冯子材、曾任代总统的冯国璋、爱国将领冯玉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作家冯乃超和冯文炳(废名)等。   

    二、冯姓名人   

    冯梦龙三言醒世   

    冯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等,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寿宁知县,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品为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另有传奇多种。   

    冯梦龙生活清苦。一天,知县袁韫玉带着新作传奇剧本《西楼记》来拜访求教,冯梦龙读完后却顾左右而言他,不提剧本。袁韫玉怏怏而别。袁走后冯氏家人禀告家中已无粮食。冯梦龙却淡然一笑,说道:不用愁,袁县令今晚就会送来白银百两。他吩咐开门等候。夜里袁韫玉想到冯梦龙的寒宅,似有所悟,果然携银来访。他很吃惊地见到等候多时的冯梦龙,冯却拿出《西楼记》来说:词曲俱佳,只是尚缺一出,我已补上。是错梦一出,你自己看吧。   

    后来《西楼记》流传开来,人们都说错梦一出写得最为精妙。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最新图文

琴台文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anhuijhb@163.com   联系人:联系QQ:276402521 备案号:皖ICP备110076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