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土人文 >> 凤台推剧
    
文学大观园
5566音乐-5566QQ.com <body></body>
最新公告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本网站愿意与所有同仁共同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互相交流学习,以求深刻领悟。


 
琴台视频聊天

当前在线:196人
昵称:
密码:

琴台文苑视频聊天室

聊天室1 琴台文苑在线196人
必须填写昵称:
密码(游客勿须填写):

英语世界管理
最新新闻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中国科幻底气来自大国重器
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新篇章
坚持正确的思想理念 传承中华民族灵魂
冬日天寒,我从不怀疑春天的花朵
今夜
同学老照片
福寿康宁
微信记录怎样才能成为证据
张伯礼:中医药可及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脑健康日 关注健康从“头”开始
安徽省教育厅解读高考综合改革热点问题
广告
>
友情链接






统计数据
 ○-今日文章:0
 ○-文章总数:1508
 ○-今日访问:913
 ○-本周访问:2849
 ○-本月访问:6995
 ○-访问总数:5942815
  双击自动滚屏  
凤台推剧

发表日期:2008年3月9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5546 次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入侵,凤台沦陷。盛行一时的花鼓灯歌舞因战乱冷落下来。为谋生计,陈敬之、来廷香等组班到霍邱玩灯。在此期间,向戴张集艺人白玉山(艺名:白穗子)学会[清音」调。经反复传唱,拓宽了〔清音」的音域,旋律更为委婉,节奏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跳跃性。使用凤台方言演唱,增强了地方色彩,群众誉称为“一条线调”。民国29年,陈敬之、宋廷香、梁金传、韩运辉等人给“一条线调’赠添了四个过门,用板胡、笛子等乐器伴奏,观众称他们的灯班为“弦子灯”班。弦子好班在演出中,注意吸收寿县、颖上等戏剧歌舞的艺术营养以充实发展自己。民国34年以后的演出,逐渐以戏文为主,并有了简单的化妆和简陋的道具。弦子灯班所到之处,深受观众欢迎。因此,凤台张成国、江玉忠、王殿清等20多个花鼓灯班纷纷仿效弦子灯班,丢下花鼓灯,演起弦子灯。“一条线调”在凤台各地普及,弦子灯在凤台扎下根来。

  1950年末,县文教科以各弦子灯班为基础,成立了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1951年8月,在皖北戏曲研究会上,高光照、朱禹、梅藏等人根据“一条线调”四句一反复(推来推去)的特点,给其定名为“四句推”。宋廷香当年演唱的“四句推”经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艺人们奔走相告,“四句推子’油此得名。

  1951年,大众剧团陆续吸收了杨敏、季敬华等女青年进团,结束了凤台玩灯唱戏男扮女装的历史。1952年颖上县张玉山、余学俭、李俊英等调人大众剧团,演员队伍逐步壮大。1954年后,文教科侯传华进团,帮助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整理创编剧目,排练新戏。1956年,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汇演期间,这个剧种被正式定名为“推剧”。当时《安徽日报》刊专文介绍推剧。中国唱片社灌制出品杨敏、季敬华演唱的《蓝桥会》、《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推剧唱片2张,发行全国,推剧以稀有剧种的身份成为中国戏曲大家族中的一员。

  1957年元月,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更名为凤台县推剧团,从此至1963年成为推剧兴旺时期之之-。其间,毛集、张集、顾桥等公社较有影响的业余推剧团发展到 40多个,丁集剧团及县推剧团做为先进集体出席了安徽省文教群英大会。文化干部金文腾、星耀辉等先后驻点县推剧团,招收王建国、张丽、侯萍等3批学员,演职员增至105人(曾短时间分成2个团)。帮助整理剧目,组织演出,重点培养业务人员。王德惠、魏传龙等在表演方面崭露头角,韩玲、苏娟等在阜阳地区青年演员会演中获奖。1961年,县推剧团赴阜阳为董必武副主席演出。江苏、安徽省电台多次录制播放推剧唱段,安徽省电台现场直播了推剧《送香茶》。推剧的演出范围由沿淮的蚌埠、淮南、阜阳逐步扩展到六安、合必肥、滁县、南京、马鞍山等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推剧团中 9人被批斗,28人下放农村,资产被毁坏大半,剧目被“样板戏”、“语录取”替代,推剧活动降到最低点。1969年,县推剧团被改成“县文工团”。1973年后,上演的淮剧剧目才逐渐增多,下乡演出受到农民普遍欢迎。

  1977年8月,恢复凤台县推剧团的名称。陆续上演了《白蛇传》、《秦香莲》、《双玉婵》《小刀会》、《十五贯》、《枫叶红了的时候》等剧目。音乐在原基础上扩充了板式,发展了男性唱腔,创编了[哎呀哟调]等新腔。至  1981年,农村、厂矿中的业余推剧团演出也较活跃,出现了推剧历史上的又一兴盛时期。

  1982年至1985年,现代娱乐方式增多,推剧演出活动逐渐减少。

剧社和主要艺人

凤台县推剧团

  原名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1950年末,由苏秀礼、丁子龙等人的弦子班合并,吸收了颖上扬湖、寿县等地艺人组合而成。1957年元月定名为凤台县推剧团,1969年更名凤台县文工团,1977年8月恢复凤台县推剧团建制。

业余推剧团

  1955年至1962年,各公社先后成立业余推剧团40多个。较有名气的有丁集公社业余推剧团、刘集公社业余推剧团、毛集公社业余推剧团等。主要演员有宋道林、张文香、朱淑芳、单文艺、王保秀、宋希英、张大英、黄德英、李全英、郭爱英、郭廷英、李继英、胡瑞英、周希英、丁怀娥等。当时流行有“九英加一娥,死人能唱活”的赞语。

代表艺人

  杨敏(1936一),女,淮南市潘集区人。工花旦、青衣。表演上受严凤英影响颇深。戏路宽,演唱音色淳厚,行腔委婉,吐字清晰,以声传情。注意吸收吕剧、黄梅戏、民歌小调、曲艺琴书、坠子等戏曲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演唱。曾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表演三等奖,所唱推剧《蓝桥会》灌制成唱片,由中国唱片社发行全国。她塑造的杨香草、白素贞、陈秀英等众多妇女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群众称凤台县推剧团为‘’杨敏剧团”。她是推剧第一代女演员,为中国剧协安徽分会会员。

  韩玲(1942一),原名韩华琳,女,领上县人。主工花旦兼演青衣,师从郭立私等。她聪慧机敏,乐感好,模仿力强,善于将曲剧、清音、道清等剧种唱腔揉入推剧唱腔中丰富自己的演唱。她声音宽厚,音色甜润,极富表现力,是最受观众喜爱的推剧演员之一。群众中流传:“凤台县推剧团,就数杨敏和小韩。”中国剧协安徽分会会员,曾任凤台县推剧团名誉团长。 

 朱冠江(1930一),男,凤台桂集乡人。16岁玩花鼓灯,艺名“白菜心”。1950年改演推剧,工小生。

  1956年在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中获表演二等奖。从艺40多年,塑造了田喜、张宝童、陈世芙、许仙等角色形象。其表演朴实自然,演唱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中国剧协安徽分会会员。曾任凤台县推剧团副团长、团长等职。

  李兆叶(1926-),男,凤台县焦岗乡人。14岁学花鼓灯,16岁起在凤台、寿县、颖上等地演出。受陈敬之等人的影响改演“弦子灯”。他声音尖细明亮,善用村字润腔,演唱极富特色。群众称誉他演唱的推剧唱腔为“猫春调”。舞台表演戏路宽,老生、小生、丑角皆演,塑造的邓炳如、熊友兰、郑老姣等角色形象深得观众喜爱。曾任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副团长。

音乐  

  推剧音乐由唱腔、气氛弦乐、打击乐3部分组成。解放前的“弦子灯”只有基本唱腔“一条线调”和小调类唱腔,没有板腔类唱腔。气氛弦乐主要曲牌有[游场]、[慢游场]、[“肚里疼”]等。打击乐沿用花鼓灯锣鼓。

  解放初期,无论何种行当,表达何种感情,推剧唱腔均用“四句推子”。演员只在演唱速度、润腔、村字、喷口等方面各有变化。

  1955一1958年间,张羽对“四句推子”进行改造,保持原骨架,紧缩变化旋律后,编出[新原板〕。[重音]、[思月娉]、[麦黄坪]、[腊月坪]等新腔及“导板”、“小快板”、“快板”等曲牌及板式唱腔。气氛弦乐主要借用京剧、、梆剧[柳青娘〕、[哭皇天]、[小开门]等曲牌。打击乐以借用京剧锣鼓为主,花鼓灯锣鼓点缀在起唱及结尾处。

  1960年起,王亚大幅度改革推剧唱腔。吸收京剧、吕剧创腔方法,以“四句推子”为原板,划定行当板式唱腔,创编了推剧的导板、快板、慢板等板腔体类型唱腔;并运用《游场》、《凤阳歌》、《下南关》等民歌改编成推剧小调类型唱腔。气氛弦乐引用吕剧曲牌[假鸳鸯]、[慢行弦]等。重点剧目定腔定谱演出。部分演员认为规定太死,提出异议,争论不休。

  1973年始,陈魁、张树本、韩士喜等吸取前人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将推剧的三类唱腔综合发展。确立以“四句推子”为主的声腔形式,使花腔小调向其靠拢过渡,创编并完善板式唱腔,大力丰富发展男性唱腔,较好地解决了男女腔之间转调问题。至1984年,一种小调连接与板式变化相结合的综合性推剧唱腔体制逐步形成。创编了散板、清板、垛板、紧拉慢唱等板式及[哎呀哟调〕、[腊梅花凋]、[句句双〕、[腊花悲调」、[腊花四平]等曲牌体唱腔。创编的气氛弦乐曲牌有[新油葫芦〕、[花游场〕、[喜罗汉」、〔凤求凰」、[红绣鞋]、[鸡啄米〕、[喜娃子碑]。

代表剧目

  《游春)、抬棉花》(亦称:摘棉花)是民国28年至34年(1939至1945年)间“弦子灯”班社演出最多的二出小戏。唱词的安排以五句为一自然段,表演时歌舞并重。唱腔优美,以民歌为主弦律。通俗的道白充满着乡土气息。其中《摘棉花》,1959年8月被中国戏剧出版社做为推剧的代表剧目载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卷》。这出戏“戏里有舞,舞里有戏”,既能“闻”到花鼓灯的气息,又能看到推剧的雏形。

  《送香茶》是推剧传统剧目。移植于庐剧。1940年起,陈敬之。李兆业等不断演出,丰富了剧情。1958年,经陈敬之口述,张岚整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81年,丁怀房再润色,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剧情内容为:陈家母女上坟,救下不堪继母虐待正欲自缢的张宝童。陈母收宝童为唤岭,送南学读书。陈母之女秀英,借送茶向宝童倾诉爱慕之情。后来他们说服了母亲,答允了婚事。《送香茶》是淮剧40年来(1940~1982年)盛演不衰的剧目。秀奖的出场、梳妆、送茶路上等情节吸收了花鼓灯歌舞的云扇、飘扇、贴胯翻扇等扇花及俏步、云步、颤点步法,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剥保长)(宋廷香等编剧)、《破除迷信》(蔡德会编剧)两出戏,是以凤台的真人真事为原型于1945年创作的现代戏,剧情歌颂了劳动群众的勤荣、机智、勇敢,揭露了压迫者的丑恶嘴脸。这些贴近生活的戏剧使观众耳目一新。解放前,在国统区演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运用推剧艺术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作了有益的揉索。

  县推剧团于1956年上演的现代戏《菱角湖畔稻子黄》(侯传华编剧),安徽省第~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创作奖。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最新图文

琴台文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anhuijhb@163.com   联系人:联系QQ:276402521 备案号:皖ICP备110076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