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竹韵兰风 >> 十年一梦念民生
    
文学大观园
5566音乐-5566QQ.com <body></body>
最新公告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本网站愿意与所有同仁共同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互相交流学习,以求深刻领悟。


 
琴台视频聊天

当前在线:196人
昵称:
密码:

琴台文苑视频聊天室

聊天室1 琴台文苑在线196人
必须填写昵称:
密码(游客勿须填写):

英语世界管理
最新新闻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中国科幻底气来自大国重器
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新篇章
坚持正确的思想理念 传承中华民族灵魂
冬日天寒,我从不怀疑春天的花朵
今夜
同学老照片
福寿康宁
微信记录怎样才能成为证据
张伯礼:中医药可及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脑健康日 关注健康从“头”开始
安徽省教育厅解读高考综合改革热点问题
广告
>
友情链接






统计数据
 ○-今日文章:0
 ○-文章总数:1508
 ○-今日访问:2477
 ○-本周访问:5931
 ○-本月访问:17445
 ○-访问总数:5953263
  双击自动滚屏  
十年一梦念民生

发表日期:2007年1月11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811 次

1996年夏,在北京中华文学基金会的文采阁,开谈歌、关仁山和我的作品研讨会,会后“三驾马车”在文坛和读者中叫开来。后有些地方也有这种称谓,如“三剑客”、“三棵树”等。但一直叫到今天的大概只剩下我们“三驾马车”了。

开作品研讨会那年我45岁。那个年龄在过去不光是指人到中年,或许已向老年迈去了一步。方今中老年年龄段划分虽大大推后,以示青春常在,然岁月无情,秋夜梦长,却也是先前不曾有的。而那些梦境又多是一团团乡绪在萦绕。人在梦中挥笔,文墨起处,便浸含着真山实水瓜棚柳巷茅屋石碾。霍然惊醒,就难以入睡了。

我清楚,原因就在于我这几十年与塞北乡村的缘分实在太深了。1969年正月之前,我对中国农村的印象就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和白面饼、小葱香油拌豆腐。这还是学校组织拔麦子,在天津静海县农村小住数日后得来的。后细想方觉当时伙食已是“相当”好了,但彼时同学们却龇牙咧嘴叫苦不迭,真乃身在福中不知福。让我真正明白了农村的更深含义,却就紧跟在随后的岁月中。当一头扎进燕山深处的大山沟,冬天里的我,头顶一破狗皮帽,腰间扎一皮带,整个人变得与深山老汉只差一段屈指可察的岁数时,我渐渐懂得了人生的含义。原来人生不光只是一个“我”字,其中更应有一个超越自我的“大”字,杜甫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那才是大境界大人生大觉悟……

往事悠悠,梦境悠悠,梦中醒来,思绪悠悠。旧事有待回首,新情亦需增添。好在我至今一直生活工作在塞外小城,与山村咫尺之遥。吃一顿农家饭,转眼就人到田野之间。搞一次采访,就置身深山老峪中。带外孙摘一次秋梨,就来到百年古树之下。凡四十载塞北风雪,历三十秋笔耕人生,又二十春思绪渐明,更有十年乡村梦境。于是,托名老赫,日前我曾写了一篇《老赫的乡村》。

老赫的乡村,是塞北深山里的乡村,既是遥远的乡村,亦是变化的乡村,还是期待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5月23日,在富裕的江苏华西村,当走上铺着红地毯的发言席,一时间,我有些不知所措:这难道就是我叫了多年的“大队”?坐车观路边建着一幢幢小洋楼的“农村”,我豁然读懂了中国农民不会只有着美好的希望,希望如今已在变成现实,富裕的生活对他们也不再是只存留在热炕头的梦境中……

一说就是“热炕头”。没有办法,老赫还得讲莽莽塞北,谁叫他的乡村情缘是在塞北的山中种下的呢。但老赫发现如今许多人,甚至包括在城里打工的农村青年,他们对家园的了解都甚少。一家大型农家菜饭馆里,有个雅间叫“小部队”,老赫把老板找来,说应该叫“小队部”。而真实的村里,一般是只有大队部而没有小队部的,如硬要找“小队部”,只能找到饲养室去,小队开社员会都在那儿,满屋的谷草,空气里弥漫着炒豆料的味儿。

老赫就想,今日农民不少人都住了楼房使了煤气了。这种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应该建立在一种比较之上的,只有比较之后,才能认识得更清晰。就好比在塞北喝了几年稀小米粥后,才想起当初白面饼小葱拌豆腐是多么好的饭食。于是,老赫就写自己一段一段的乡村经历,全然不做修饰,力求真实自然,在不经意间,却也就将当代农村的变化过程用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阐释了一番。当然,老赫还知道如今一些乡村还没有完全脱贫。前些天到北京周围的保定、张家口、承德一些贫困村搞调查,有时看得他心情很沉重,面对宾馆饭菜,还真是难下筷子了。不过,让他高兴的是,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都特别关心农村和农民,都在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老赫还写了不少建议,准备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为农民尽自己绵薄之力。

“三驾马车”跑了十年,在纪念会上,我说还要继续跑下去。但跑下去不是为出名为得利,为的是报一份百姓恩,圆一场文学梦。或许有人觉得我是作秀,和市场经济也不对路。但我要掏出真心说,不光我、我们,文坛上许多作家,当他们的写作与时代与百姓触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学创作就必然要逐渐超越一个小小的自我。道理很简单,没有大千世界,离开芸芸众生,文学又能有什么?灵感又从何而来?故事又从哪说起?不敢否认,年少时投身文学,确有名利之想。然一路走来,春夏秋冬耕耘收获,却也就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中明白了事理懂得了文学,直至变化了自己。由此,也才敢战战兢兢地面对文学大师,说终于读懂了一些你们。秋去冬来,京城文坛有盛会,临行之前,我就有了以上的一些感想。同时,未来的“三驾马车”,还要坚定地在神州大地上奔行,而我的乡村之“美梦”,也要继续做下去的……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最新图文

琴台文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anhuijhb@163.com   联系人:联系QQ:276402521 备案号:皖ICP备110076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