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风情 >> 毛泽东的国防观
    
文学大观园
5566音乐-5566QQ.com <body></body>
最新公告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本网站愿意与所有同仁共同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互相交流学习,以求深刻领悟。


 
琴台视频聊天

当前在线:196人
昵称:
密码:

琴台文苑视频聊天室

聊天室1 琴台文苑在线196人
必须填写昵称:
密码(游客勿须填写):

英语世界管理
最新新闻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中国科幻底气来自大国重器
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新篇章
坚持正确的思想理念 传承中华民族灵魂
冬日天寒,我从不怀疑春天的花朵
今夜
同学老照片
福寿康宁
微信记录怎样才能成为证据
张伯礼:中医药可及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脑健康日 关注健康从“头”开始
安徽省教育厅解读高考综合改革热点问题
广告
>
友情链接






统计数据
 ○-今日文章:0
 ○-文章总数:1508
 ○-今日访问:279
 ○-本周访问:3737
 ○-本月访问:30770
 ○-访问总数:6115018
  双击自动滚屏  
毛泽东的国防观

发表日期:2021年9月4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6734 次

  

   

 

 



 


 

    毛泽东的国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为观察和分析国防问题的理论基础,紧密结合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国防实际,运用我国军事及与军事相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力量,为维护国家主权、国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入侵和颠覆所形成的思想认识体系。它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出发,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以国际战略形势和我国所处的安全环境为依据,以积极防御战略为指导,成功地制定和解决了国家的防务政策、国防力量建设、民防和国防设施、国防科技发展和国防教育等一系列有关国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的国防观,产生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我国的国防实际和优秀华夏传统文化之中,有独特的国情与革命战争经验以及国际战略形势的背景。毛泽东又是一位极富革命胆略和创造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这些独特的条件,形成了毛泽东独具特色的国防观。研究毛泽东的国防观,无论是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体系,或是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均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一、充满辩证思维的国防观

    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不同性质、不同处境国家里的国防实践,所形成的国防观是不尽相同的。毛泽东以务实的态度正视中国国情,洞察世界发展的大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揭示和阐发国防的真谛,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观。

    (一)毛泽东国防观既重视军事防卫,也重视全民防卫,强调军民的结合。建设强大的国防,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国防,国家安全就无从维护,而国家的安全须臾离不开军队,军队是国防的支柱,这是古今中外国防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对此,毛泽东是始终强调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不仅要有一强大的陆军,而且还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没有强大的军队,新中国的安全就没有保障。同时他还指出,国家的安全既要靠军队,还要靠人民。1956年毛泽东在概括中国革命的经验时指出:还是照这个规律,“力量小的,同人民联系,强;力量大的,反人民的,弱。”①60年代初,毛泽东又深刻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只要充分动员人民,坚决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他主张,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以民兵组织的形式,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为实现这一思想,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确定了一系列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动员全民办国防的方针、原则。例如在我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有保卫祖国的义务。1958年又号召全国“大办民兵师”。对民兵组织这种形式,毛泽东十分赞赏。他说,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民兵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劳动、教育、体育组织,这种形式很好,应当推广,各级党委要抓,特别是省委书记要亲自抓,对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②还具体要求:小县一个营,中县二个营,大县一个团。在毛泽东的国防观里,既强调军队对国家安全的重大作用,也重视全民防卫的基础作用,这种立足于人民战争,强调军民结合的国防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国防观的主要内容。

    (二)毛泽东国防观既把国防看作一种军事行为,又把国防看作一种社会行为,强调军事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结合。由于毛泽东把国防的基点放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强调全民国防的战略思想,因此他认为,国防事业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只有动员起全社会各界参与国际活动,并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为时,国防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国防才能真正巩固,国家安全才有最可靠的保障。毛泽东多次讲,国防事业是军队的事业,也是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因此,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是党、政府、军队和人民的共同职责和义务。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近代中国有国无防,屡遭外来入侵的悲惨历史,毛泽东提出,要在全民中树立国防意识,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国防的重要性,在国家的各项建设中,均要照顾到国防建设的需要。毛泽东还具体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国防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把发展生产与增强国防力量统筹起来考虑,保证在企业、交通、民航、通讯领域中,积蓄国防力量;甚至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亦要为战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在武装力量组织上,毛泽东主张建立以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位一体、平战结合的防卫体制。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国家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防建设是全社会的事,是党、军队、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职责和义务。这就使上述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重要条文,从而更具有权威性。此后,我国的宪法虽几经修改,但其中关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动员、依靠全国人民保卫国防,依靠社会各界建设国防的思想和原则始终未变。

    (三)毛泽东国防观既注重国力的增强,又重视军力的提高,强调在富国的基础上强兵。富国与强兵的关系历来是政治家和军事家关注的战略性课题,处理得当与否,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提高,均会产生重大影响。正确处理富国与强兵的关系,也是毛泽东国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毕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富国强兵”。在这二者关系上他认为先富国才能强兵,国富才能强兵,从而为国家安全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伊始,他就明确指出,国无防不立,强兵是必要的。百多年来,中国一直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必须及时加强我国的国防,特别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以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氢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③但是,强兵的基础在于国富,离开国富,强兵就是一句空话。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明确讲,要加强国防建设,就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1964年8月,毛泽东还生动地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比作“拳头”与“屁股”的关系,并指出,“屁股”坐稳了,打出去的拳头才有力量。可见,毛泽东所讲的加强国防,前提是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把国防的强大放在经济强大的基础之上来考虑的。这种对富国强兵的辩证认识以及富国与强兵结合的思想,是构成毛泽东国防观的又一重要内容。

    (四)毛泽东国防观强调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结合,既重视国防的硬件建设,又重视国防的软件建设。国防的建设与巩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先进的武器装备,足够的兵源,训练有素的军队,正规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保证。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不太长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原子弹、氢弹、导弹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国防的硬件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国防的物质力量确实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由于有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对维护我国的安全,慑止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与扩张,产生了强大的作用。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上仍很落后的大国而言,却能在世界舞台上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国防物质力量的总体提高,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家安全有了这一点基本的物质力量,是否就意味着国家安全有了可靠的屏障呢?毛泽东认为,还远远不够。他指出,国防力量的真正强大,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的能动作用及其凝聚力,在于自觉的组织纪律,在于军内外的紧密团结,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还要筑起精神的长城。他强调要加强全民族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提高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在一段时间内,鉴于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毛泽东一再提醒和告诫全党,要准备打仗,准备对付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可能导致的突然事变。这种准备既要有物质上的,也要有精神上的,“而主要的,是要有精神上的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就是要有准备打仗的精神。”④在军队建设上,他也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⑤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干部战士的马列主义水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水平。他一再要求军队干部、地方干部,要“懂得一些马列主义,懂得多一些更好”,如果只抓“国防事务”,“不搞政治思想工作,那就很危险”⑥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毛泽东历来坚信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规律,认为只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不可估量的力量。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结合,在毛泽东国防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毛泽东国防观既注重依靠本国力量,还善于利用国际力量,强调内外结合的国家防务的安全效应。鉴于我国近代历史上受帝国主义列强随意摆布欺凌的沉痛教训,毛泽东提出在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上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他反对依附于某个大国,反对把提高国防力量的基点放在外部支援上。他坚定地认为,国防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应依靠本国的力量,本国实力地位的增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可靠的保障。但是,毛泽东从来不反对、不排除争取国际力量的支持。在一定条件下,争取国际力量的支持是兴国安邦所不可缺少的。只有把国内国际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而维护世界的和平。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亲自主持制定了积极的和平外交路线。其基本内容是:团结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反对一切侵略扩张的政策和行径;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等等。尽管由于受当时特定的国际政治环境所制约,在一段时期内,我国曾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做法,但这并未影响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积极、慎重的策略,稳定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努力团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5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亚非拉各国在保卫世界和平中作用的发挥,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和平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一方面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一方面更加注重同广大亚非拉各国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团结。与此同时,由于帝国主义集团发生分化,西欧、日本等各国对美国的离心倾向日趋发展,毛泽东洞察这一形势,提出要争取他们,团结更多的国际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保卫世界和平。这些思想发展到60年代,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7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一理论完全打破了原有两大阵营的思维定势,着眼于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奉行的对外政策的综合考察,正确地揭示了国际战略形势的基本格局,这不仅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的国防战略确立新的原则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对保证我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的安全与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毛泽东国防观的成因

    毛泽东国防观产生于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国际社会背景、中国的国情,以及民族文化传统。

    (一)国家面临的威胁和我国国防的实际,是毛泽东国防观形成的客观基础。中国曾经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文明大国、强国,五千年文明对世界作出过巨大贡献。可是,到了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封建政府的腐败,国防有名无实,帝国主义肆意入侵,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百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灾难史、血泪史、也是一部斗争史。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优秀的中华儿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长期遭受国际列强侮辱、侵略和欺负的历史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的重新崛起。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及其他敌对势力,时刻没有忘记阻挠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有巨大潜力的东方大国的崛起,他们一直威胁着我国的主权和安全。新中国刚一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竭力颠覆、封锁和包围,妄图把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到50年代后期,在实施硬的一手不能得逞之后,又采用软的一手,妄图“和平演变”、“不战而胜”。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国际上反华浪潮一浪甚于一浪。60 年代中期后,国际上由于霸权主义的激烈争夺,世界局势严重恶化,中国周边也再次出现严峻、紧张的局势。70年代初,美苏两霸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尽管都调整了对中国的战略,都想打“中国牌”,但严峻的国际形势不得不使中国人民为自己国家的安全保持警惕。毛泽东多次讲,中国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及时地加强国防建设,发展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自己。他针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局势,一再提醒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加紧国防体系的布局和建设,要与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

    历史告诉人们,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优秀文明的古国,一个在近代历史上曾经被世界列强任意宰割的有着沉痛教训的大国,一个在现实中又面临帝国主义及其它扩张势力封锁和威胁尚处于弱势的穷国,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建设一个与其地位相称的强大国防,是历史赋予“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是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严峻现实带来的紧迫感,强化了毛泽东对建设强大国防的决心。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毛泽东国防观形成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国防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中国的国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要实现国防的现代化,既要考虑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确保新中国安全的需要。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的国情一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二是一穷二白,工农业、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中国的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面对这种既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新的国家建设刚起步的弱国、穷国,且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中的复杂情况,建设什么样的国防?怎样建设国防?这是需要慎重对待的十分严峻的问题。毛泽东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矛盾中,以他坚定的革命胆略和超常的智慧,着力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防发展思想。

    新中国的国情是:在国民经济中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80%以上,经济十分落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这样一个相对落后又受人封锁的国家里,要建设现代化的御外安内的国防力量,困难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正视现实,不回避矛盾,以他的雄才大略构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防发展思路。

    在毛泽东看来,要真正确保国家的安全、打破敌对势力的封锁,永远不受外敌的欺负,必须独立自主地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当然在短期内要想建成一支能与世界列强相匹敌的军事力量,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如上所述,把人民群众保卫国防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必定能弥补军力的不足;在国防建设中动员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部门都行动起来,国防效益将明显增强;国防建设中物质保证是必要的,但振奋民族精神更为重要,精神力量的发扬也可弥补物质力量的差距;国防主要靠自身的力量,但要在国际战略格局中争得有利于我的地位,在世界和平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必须建立起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纵联横合的安全效应。总之,国家的安全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体,综合发挥各种因素的作用,就能产生综合的安全效应。在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坚持综合防卫的战略不仅有可能,而且也是必须。毛泽东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独具特色的国防观充分反映他避我之短、扬我所长、化被动为主动、灵活应变、综合防卫的国家安全防卫的思想。他独特的国防观思想确立了他在现代国防建设上的重要地位。难怪英国学者迈克尔·艾略特·巴特曼不无赞叹地说:“几个世纪以来,我们西方国家看到许多没有多少政治见解的军事家。过去二十年中,我们看到的几乎是没有什么军事知识的政治冒险家”,“现在我们有了一位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伟大的军事家,他就是政治军事天才毛泽东。”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分析认识和谋划我国的国防问题,在国际上树起了泱泱大国——中国的国威、军威、赢得了世界各国和人民的敬佩和尊重。

    (三)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形成毛泽东独具特色的国防观,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文明,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军事文化遗产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优秀思想成果,闪烁着璀璨的智慧光芒。毛泽东深诸民族传统文化真缔,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对优秀的民族文化发生了浓烈的兴趣,他读过许多中国古代打仗的书,研究过孙子兵法等著作,这对于他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有过很大的帮助。如传统文化中“重民”、“君舟民水”、“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民本”思想;“兴国安邦”、“围垦屯兵”、“以小制大”、“以弱胜强”、“后发制人”、“纵联横合”的韬略思想,等等,无不深受毛泽东推崇,并被其应用得挥洒自如,淋漓尽致。毛泽东充满辩证思维的国防观中,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留下的印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国防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

    不能不提到的是毛泽东是一位性格坚强、意志坚定的人。向不合理的旧秩序挑战,是他人生主题之一。他从来不迷信、不听邪、不屈服于任何压力、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他身上没有一点奴颜媚骨。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他豪迈地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民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60年代初,针对内外重重压力,他响亮地号召:“中国人民要有骨气”,“有志气”!并说,“有人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想逼我们屈服”,“他越要压,我越要顶。”“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铮铮铁骨和英勇胆略。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胆略和气概,当国家面临威胁之时,他果断决策,坚决予以反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安全。建国之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印边境反击”寸土不让;“援越抗法、抗美”抑制侵略,安定周边;保卫珍宝岛、打击霸权主义……这一系列英勇壮举表现了毛泽东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中华儿女在强暴面前不屈不挠的坚强决心,谱写了社会主义国防事业的一曲曲胜利凯歌。

    三、毛泽东国防观的时代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毛泽东的国防观,对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对我国构成的威胁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加强国防建设仍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兴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当前,我国的中心任务是把经济建设迅速搞上去,但国际风云仍动荡不安,天下并不太平。随着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被打破,东西方对峙的形势虽有所缓和,然而横行于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至今仍很猖撅。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尤其不会容忍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将会继续采取各种手段干扰和阻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威胁并未消失。同时,由于国际间南北差距的扩大,国家利益的冲突,民族乃至宗教矛盾的上升和激化,由此而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仍持续不断。我国周边环境近十年来虽有较大改善,但还存在着不少现实和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虽不致影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部署,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如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仍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通过对当今世界各种矛盾运动的深刻分析和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作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正确地回答了如何认识新时期国防建设乃至整个国家建设外部条件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然而,邓小平还特别指出,所讲的战争可以避免是指世界大战,至于一些偶然的、局部的的情况是难以预料的,因此要求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由此可见,准确地判断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家的安全环境,是确立和筹划国家防务的主要依据。只有着眼于世界风云,认清威胁的性质和来自何方,才能使国防建设做到有的放矢,筹措得当。

    (二)在确保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仍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重大问题。就国防建设来说,首先是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这不仅因为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条件,国防建设不能超越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而发展,更重要的是,经济建设是国家的大局,发展国民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所以,经济建设这个关系全局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他要求军队要忍耐,要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国富才有兵强。其次是求得协调发展。说“服从”,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要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快国防现代化。邓小平在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确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新时期的国防建设,正进入以现代高科技为主要标志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我们不可能企求普遍急剧地扩大国防实力,当然也不能在低水平上长期徘徊,而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战略需要,有重点地逐步提高国防现代化的水平。从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事实看,国防实力依然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邓小平关于增强综合国力的论述中可以清楚看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防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像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没有包括国防实力在内的坚实的国家综合国力,要想长久和稳固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

    (三)国防现代化的关键是国防科技现代化,决定现代化国防的主导因素是现代高科技,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国防仍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今世界,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领域,高科技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谁在这方面落后,谁就要吃亏,就要挨打。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战争是高科技的战争,现代国防是高科技的国防。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国防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防投入的增加,但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国防力量的增强,都离不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防科技在国家的整个科技领域从来就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许多新的科技成果是在军事领域应用后才转到民用领域,如今的科技成果不仅转化为生产力、战斗力的周期缩短,且出现了不同领域同时共享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将使国防科技在提高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我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所取得的传统经验及产生的指导原则,仍应继续发扬光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仍然是遏制战争,维护和平,使我国“四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证。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新的内涵,要求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保持老红军本色。他为使我国“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更加适应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强调国防建设要以常备军为主体,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常备军作为国防实力的主要标志,无论是遏制全面战争,还是打赢局部战争,其主体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但在和平时期,其规模又不宜过大,关键是要在“精兵、合成、高效”方面跃上新的台阶。邓小平还着眼现代化国防的整体性,十分重视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使之成为常备军的后盾和助手。他要求“重视现代化条件下的民兵工作”,实行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后备力量体制,建立预备役部队,为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快出兵、出精兵奠定了基础。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方敏 杨放 王银泉 邱世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注释

    ①③⑤⑥《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0页,第271页,第385页,第357页。

    ②转引自《解放军报》第1967年8月6日社论。

    ④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69年4月28日)。

    ⑦《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解放军出版社,第651页。

    摘自:《毛泽东百周年纪念》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最新图文

琴台文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anhuijhb@163.com   联系人:联系QQ:276402521 备案号:皖ICP备11007636号